南瓜病蟲害有10多種,常見的有"二病三蟲,即細菌性緣枯病,白粉病,小地老虎,蚜蟲和紅葉螨,要十分注意防治。
1、細菌性緣枯病。該病病原為邊緣假單胞菌邊緣假單胞致病型,除侵染南瓜外,還可侵染黃瓜。南瓜的葉、葉柄、莖、卷須和果實均可受害,初在水孔附近產(chǎn)生水浸狀小斑點,后擴大為淡褐色不規(guī)則形斑,周圍有暈圈。嚴重的產(chǎn)生大型水浸狀病斑,由葉緣向葉中間擴展呈楔型,葉柄、莖等上病斑亦呈水浸狀,褐色。果實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狀病斑,后變褐色,果實黃化凋萎,脫水后成木乃伊狀。濕度大時病部溢出菌膿。該病的發(fā)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濕度變化及葉面結(jié)露影響。當濕度上升到70%以上或飽和達6-8小時即可發(fā)病,結(jié)露時間越長發(fā)病越重。
防治方法:用50℃溫水浸種20分鐘,撈出晾干后催芽播種,還可以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2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。選無病土育苗,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,加強田間管理,及時清除病葉,在發(fā)病初期或蔓延開始期可選用50%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也可選用72%農(nóng)用鏈霉素4000倍液或1:2:300-400波爾多液噴霧。
2、白粉病。病原為子囊菌亞門,瓜白粉菌和瓜單囊殼。6月上旬開始發(fā)生,該病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,成為翌年初侵染源。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落在寄主葉片上,分生孢子先端產(chǎn)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,菌絲體附著在葉表面,從萌發(fā)到侵入需24小時,5天后在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叢狀病斑,經(jīng)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,進行再侵染。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于濕度和寄主的長勢,一般濕度大有利于其流行。
防治方法:發(fā)病初期,噴灑15%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多硫懸浮劑500-600倍液。技術(shù)要點:早預(yù)防、午前防、噴周到和大水量。保護地可采取煙霧法,硫磺粉熏煙或45%百菌清煙劑熏。
3、小地老虎。鱗翅目夜蛾科,別名土蠶、地蠶、黑土蠶。幼蟲將南瓜幼苗近地面的莖部咬斷,使整株死亡,造成缺苗斷壟。嚴重時甚至毀種。小地老虎以老熟幼蟲、蛹及成蟲越冬,卵產(chǎn)在5厘米以下雜草上,尤其在貼近地面的葉背或嫩莖上。卵散產(chǎn)或成堆產(chǎn)。幼蟲共6齡,3齡前在地面雜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,3齡后分散危害,白晝潛伏在表土中,夜間出來危害。動作敏捷,性殘暴,能自相殘殺。1代幼蟲危害期在4月上旬至下旬。定苗前每平方米有幼蟲0.5-1頭,定苗后每平方米有幼蟲0.1-0.3頭即應(yīng)防治。
防治方法:早春清除田內(nèi)外雜草,防止地老虎成蟲產(chǎn)卵是關(guān)鍵的一環(huán)。如發(fā)現(xiàn)1-2齡幼蟲,應(yīng)噴藥除草。定植前,小地老虎僅以田中雜草為食,可選擇地老虎喜食的灰菜、刺兒菜等雜草堆放誘集幼蟲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藥劑毒殺。小地老虎1-3齡幼蟲抗藥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,是藥劑防治的適期,噴灑40.7%毒死蜱乳油,每畝90-120克對水50-60千克,或90%敵百蟲800倍液或50%辛硫磷800倍液。
4、瓜蚜和紅葉螨。瓜蚜以成、若蟲在葉背和嫩莖上吸食汁液。葉片受害后卷縮,老葉受害,提前枯落,縮短結(jié)瓜期造成減產(chǎn)。瓜蚜年發(fā)生20-30代,以卵在越冬寄主或以成蚜在溫室內(nèi)蔬菜上越冬或繼續(xù)繁殖。5月份產(chǎn)生有翅蚜遷入瓜地。6月份蟲口密度最大,為害最重。紅葉螨又名紅蜘蛛,5月上、中旬遷入南瓜田,先點片發(fā)生而后擴散全田。高溫低濕的6-7月危害重,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發(fā)生。但溫度30℃以上和相對濕度超過70%時不利其繁殖,暴雨有抑制作用。
防治方法:防治蚜蟲,畝用10%蚜虱凈20克對水40千克噴霧;防治紅葉螨可用掃螨凈或克螨特。蚜蟲和紅葉螨并發(fā)田地可用20%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噴霧。